在生活细微处抵达诗的存在
——评韩东的诗
初读韩东的诗,是和河南青年诗人关博在一次闲谈中聊到,他向我推荐韩东的《奇迹》这本诗集,我随即就买来阅读,一种具体、朴素和连贯的风格吸引到了我。韩东的诗以偏口语化但又不失诗意的风格令我着迷,作为“第三代诗歌”的代表人物,他曾提出“诗到语言为止”的理念,重塑了人们对诗歌的理解,将生活经验和诗歌深度融合起来,其语言直抵人的内心。
诗人韩东曾说:诗不是情绪的释放,而是内在空间的扩展,以安置情绪。我乐意把诗看作是一个空间容器,写诗就是用语言在这个有限或无限的空间里来表达我们的情绪,而对于生活而言,把语言转化为诗的过程,就是韩东所要做的事。在韩东的诗中,这种内在空间的扩展,无疑是对生活和语言的扩展,他用近乎冷淡的描述和对形容词的清除来抵达诗的另一种存在,从韩东的诗中不难看出,“清除”这一行为要比“填满”更加艰难,如果没有达到“清除”状态,是很难沉浸到另一个世界的,也无法被“填满”的。
关于大海的释义,我们赋予过的不计其数,它可以代表广阔、深蓝和包容等等,但抛去所有修饰之后的大海,我们真的见过吗?或者说我们只是想象过这样的大海,然后见到它,再深入点去做一名水手,最终我们怀着不情愿“让海水给淹死”。诗中的大海,不仅指实际存在的大海,而是我们所熟知的一切事物都经历着这样的过程,诗人韩东给出了这种寻找的意义:“就是这样/人人都这样”,这才是我们的生活。从这首诗可以看出韩东对诗、语言和生活的态度,他一直想寻求清除修饰之后的平衡,较短诗句的生活性表达就是韩东的风格。
“一声巨响”前后的两种状态都是“静静的”,无论是哪种状态,都来自于我们的生活,而韩东选择用诗来具象化出来,平静的语言让我们丝毫不担心“一声巨响”的存在,仿佛这只是他想象出的巨响。在杯子落地前后的差异中,这种状态的延续没有让我们感到不适,韩东把这声巨响渐渐地拉低、舒缓和放松下来,渐渐地让诗回归于生活当中,“杯子的碎片”是静静的,杯子本身也是静静的,生活没有发生过变化,好像只有诗被“砸碎了”一般。
喜欢短诗的原因不单是读起来方便,而是它的短篇幅更符合生活中交流的基调,雨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很多,但韩东却避开谈论雨水能带给我们什么,反而从下雨本身来写。“下雨是一件大事”和“雨成为背景”,这两种观点没有对错之分,前者是说在未下雨之时,下雨那一刻就是一件大事,但当下雨这件事正在发生的时候,它就成为了别的事情的背景,就这样“淅淅沥沥地下着”,好像一切都在发生着,又好像一切仍未发生过,正如诗的结尾那样“没有什么事发生”,就像此时的下雨,只是充当其他事情的背景,这种“唤醒式”的描写提醒着我们,面对生活中的事物的时候,你所在意的大事,或许只是一个背景,“很多年后,一切都已成为过去”。
诗人韩东曾说,诗歌理想的状态是“流水之于圆石”。“流水”是指语言的流动、起伏和回旋,“圆石”是指语言黏合物象而成的块结。但事实上真正绝对上的“圆石”是不存在的,这也是诗歌抵达与自我回旋的矛盾点。在《圆玉》这首诗中,同样地也从另一个角度探讨这个矛盾点,“圆玉”到底是一块玉石,还是黑暗里光的载体,而后韩东给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不照亮靠近的任何物体/就像是瞎的”,随后“幽冥犹如盲人看见的光明”这一巧妙的比喻将诗意具象化为一块“圆玉”,它发出的光线就好像流水滑过表面那般自然和柔顺。
《一些人不爱说话》这首诗描述了一部分人的面对生活的姿态,他们“只说必要的话”,寥寥数语即可概括他们的一生。韩东用这首诗让我们听到了诗的声音,有些诗不需要多余的修辞,只需保证必要的词语,“像墓碑那样地伫立着”,“与我们冷静相对”,有些时候,不爱说话是没有原因的,就像诗为什么是诗那样。
《生命常给我一握之感》这首诗让我感到对生命有一种实实在在的把握感,比如“握住某人的小胳膊,或者皮蛋的小身体,结结实实的。”用文字的方式去表达行为动作,是一件不易的事情,从诗的第两节开始对这种“一握之感”有了更深层次的探讨,“有时候生命的体积太大/我的手握不住/那就打卡手掌/拍打或抚摩。”在更庞大的生命面前,我们能做的也仅仅只有“拍打或抚摩”,以此来证明我们对生命还有着“一握之感”。后面两节引入骑马的例子,“一次我骑在一匹马上/轻拍着他的颈肩/又热,又湿,又硬/一整块肌肉在粗实的皮毛下移动。”把“我”和“一匹马”两者的生命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联系,而在最后一节中,“密林温和地握住我们”,视角则放得更大了些,好像“密林”也对我们这两个生命有了“一握之感”。
“一切都没有改变”这句就是《母亲的房子》这首诗的主题,通过写母亲所生活的房子来反映时间对人所产生的变化,但“我仍然每天待在那里”,给人一种莫大的悲伤感,好像一切都已和从前不一样,但一切都还是这些事物没有改变。“母亲”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无法永存,但她在空间中获得了永恒,比如“衣橱里挂着母亲的衣服”、“母亲喂养的狗还活着”、和“当年用过的缝纫机”,就如最后一句那样“真的,一切都没有改变”,或许真的如此一切都没有改变。
触摸所带来的感觉永远是真实的,通过皮肤传导至大脑,以此来引起情绪和感情的波动,这是我们所特有的感受方式,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感受方式,韩东在描写这种感受方式的时候,一下子就抓到了关键点。《你的手》这首诗以触觉为切入点,描述了一对情侣的日常行为,但这种微妙的感情和最简单的触摸却是那么的真实,甚至触手可及。触摸作为人类最真实贴切的感觉方式,在特定环境下也被赋予了独特意义,“这只手象征着爱情”,但“等到我习惯并且喜欢”这种被触摸的感觉之后,“你在梦中又突然把手抽回”,当我们还停留在那只触摸的手时,全诗戛然而止,留给我们无尽的想象空间。
我们能从韩东的诗中读到我们正在经历着的生活,只是将生活单纯地写出并不难,难就难在要如何用生活的语言去写诗,而韩东就是这样的一位诗人,他的诗大多是与生活和语言经验有关,偏口语化的表达则能够更直接地表达他对诗的态度:不断地去发现语言的各种可能性、不断地去重构生活的诗意。韩东大学读的专业是哲学,所以诗的底色也暗含着哲学,而且他的诗少有一句很长的现象,这也和他对语言的态度有关。读韩东的诗,会让我有一种强烈的“在场感”,那种直接参与进来,且中间不夹杂任何修辞的冲击,他在生活细微处用语言抵达诗的存在。
附韩东的诗:
你见过大海
你想象过
大海
你想象过大海
然后见到它
就是这样
你见过了大海
并想象过它
可你不是
一个水手
就是这样
你想象过大海
你见过大海
也许你还喜欢大海
最多是这样
你见过大海
你也想象过大海
你不情愿
让海水给淹死
就是这样
人人都这样
一声巨响
一声巨响
我走出去查看
什么也没有看见
一小时后
我发现砧板
落在灶台上
砸碎了一只杯子
砧板纹丝不动
杯子的碎片也是
静静的
当初砧板挂在墙上
杯子在它的下面
也是静静的
雨
什么事都没有的时候
下雨是一件大事
一件事正在发生的时候
雨成为背景
有人记住了,有人忘记了
很多年后,一切都已成为过去
雨又来到眼前
淅淅沥沥地下着
没有什么事发生
圆玉
熄灯以后,黑暗降临
稳定之后,有一点光亮
隐约的,让我惊奇
这绿光我从未见过
然后,我的手摸到了一块圆玉
连着它的线绳绕着我的手指
无法追忆为谁所赠
后来想起来了
这收敛的光仍然陌生
不照亮靠近的任何物体
就像是瞎的
幽冥犹如盲人看见的光明
一些人不爱说话
一些人不爱说话
既不是哑巴,也不内向
只说必要的话
只是礼节
只浮在说话的上面
一生就这样过去
寥寥数语即可概括
一些人活着就像墓志铭
漫长但言词简短
像墓碑那样地伫立着
与我们冷静相对
生命常给我一握之感
生命常给我一握之感,
握住某人的小胳膊,
或者皮蛋的小身体,
结结实实的。有时候
生命的体积太大,
我的手握不住,那就打开手掌
拍打或抚摩。
有一次我骑在一匹马上,
拍打着它的颈肩,
又热又湿又硬,一整块肌肉
在粗糙的皮毛下移动。
它正奋力爬上山梁——
那马儿,那身体,或者那块肌肉。
密林温和地握住我们,
生命常给我一握之感。
母亲的房子
这是我母亲生前住过的房子
我仍然每天待在那里
一切都没有改变。
空调坏了我没修
热水器坏了也有两年。
衣橱里挂着母亲的衣服
她睡午觉的床上已没有被子了。
母亲囤积的肥皂已经皱缩
收集的塑料袋也已经老化
不能再用了。
镜子里再也照不见她亲切的脸
但母亲的照片仍然在,并且
不是加了黑框的那种。
母亲喂养的狗还活着
照顾母亲的小王每天都来
也没有多少活儿可干,只是
把这个简单的地方收拾干净。
一切都没有改变
我每天烧香并且抽烟
不免香烟袅袅。三个房间
一间堆放书刊,一间如母亲生前
(那是她的房间)
我在最小的房间里写作
桌子也是最小的。其实那是
妈妈当年用过的缝纫机。
真的,一切都没有改变。
你的手
你的手搁在我身上
安心睡去
我因此而无法入眠
轻微的重量
逐渐变成了铅
夜晚又很长
你的姿势毫不改变
这只手象征着爱情
也许还另有深意
我不敢推开它
或惊醒你
等到我习惯并且喜欢
你在梦中又突然把手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