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者相聚西昌分析吉狄马加诗歌:“开辟出一条独特的路径”
诗歌是人类的共同语言,是心灵的火种。4月26日-27日,“从吉拉布拖到星辰大海:吉狄马加诗歌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研讨会”在四川西昌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西昌学院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波兰、斯洛文尼亚、加纳等国内外百余位诗人、评论家、翻译家,相聚西昌,以多维视角探讨了吉狄马加的诗歌创作,在民族文化传承与世界文学对话层面的重要价值。此外,本次会议的议题还涉及到新文科背景下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
为促进中国诗歌走向世界,中国诗人与世界各国诗人对话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家、评论家邱华栋为活动发来书面致辞。他赞扬吉狄马加不仅致力于诗歌创作,更具有拓展中国当代诗歌的影响力,具有与世界最优秀诗人对话的能力,认为吉狄马加“用语言的余温熔铸青铜般的诗句,在彝族文化的千年血脉与全球化浪潮的剧烈碰撞中,开辟出一条独特的诗学路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张清华在现场致辞中也认为吉狄马加“对于大凉山、对于彝族历史文化的书写,对土地和人类家园的歌赞,对于生命本身的吟咏,早已走出了国门,通过数十种语言、一百多个译本,成为了世界各国爱好诗人和读者的共同财富。吉狄马加为促进中国诗歌走向世界,中国诗人与世界各国诗人对话作出重要贡献,也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范例。”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张清华
在主旨报告环节,国内外众专家学者围绕吉狄马加诗歌展开了多方位解读。四川大学曹顺庆教授以“文明互鉴:人类文明的共生密码”为题,揭示了诗歌作为文化使者的深层逻辑。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长朝戈金,解析了吉狄马加如何在保持本地文化本色的同时,又构建跨文化的诗意空间;《世界文学》杂志原主编、诗歌翻译家高兴则分享了罗马尼亚作家对吉狄马加诗歌的深情共鸣。
《世界文学》杂志原主编、诗歌翻译家高兴
用诗歌对现代生态文明和全球自然问题表达忧思和关切
诗评家徐敬亚做了题为“民族与世界的三重诗歌通道 ”的讲演,他从吉狄马加的长诗出发,通过其种族意识中的时空观、生命观、语言观,以进一步探求民族与世界的三重通道。中央民族大学敬文东教授以“颂歌、我-你关系与知音”为线索,解构了吉狄马加诗歌的赞美能力和道德力量。意大利诗人圭多·奥尔达尼将吉狄马加比作“东方的聂鲁达”,盛赞其作品在情感表达上,既有朱塞佩·翁加雷蒂式的细腻,又有切萨雷·帕韦塞叙事风格的影子。这种平衡恰到好处,避免了诗歌流于单薄,赋予诗歌如同雕塑般立体且富有质感的表达。
嘉宾合影
波兰女诗人卡丽娜和斯洛文尼亚女诗人孔嘉都指出,吉狄马加不仅关注自己、亲人和同胞,更将视野更广阔的投入到国家、全人类。在他的长诗《裂开的星球》《应许之地》中,对现代生态文明和全球自然问题表达了自己的忧思和关切。分组报告环节,西昌学院文化传媒学院院长张富翠、南京大学教授任东升、西昌学院语言文化学院院长阿牛木支、湖南师范大学学者草树等人围绕“吉狄马加诗歌的在地性与国际性书写”“家园意识与存在之思”“新文科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等议题展开热议。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